化学“五步教学”之“优化化学教育阅读的研究与实践”

发表时间:2017-10-27 10:54

化学“五步教学”之“优化化学教育阅读的研究与实践”


“五步教学”是指:揭示目标;预习(包括阅读教材、查阅资料、填写自学提纲);讨论与展示;教师点拔(包括释疑、强化重点、知识结线);评价与反馈(包括目标评价,方法改进)。本研究以其中的教材阅读为重点,以化学科为研究对象。

一、问题的提出

长期来,作为苍溪实验中学这种生源状况较差的学校,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:教师探究心思的教,不遗余力的教,可以说办法用尽,尽使完,始终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,高考升学率低,社会不认可,学生不认可,以致很多学生不愿意读实验中学。每年的招生工作,可以说开始气势汹汹,结果事与愿违。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?话还得从学生说起,我校的学生是经其它兄弟学校经过多次筛选后,剩下来的,正取生的门槛已经很低了,然而真正的正取生可以说到校率不足30%,主要是择校生,这部分学生可以说是思想品德差、学习习惯差。这中间,有的学生不想学,有的学生想学,但由于基础差,学习方法欠缺 不知如何学;还有的是学科发展不平衡,有一门或几门的弱科。就想学,又抓不起来的这部分学生,他们的基础差在哪里呢?经过各学科的教师与他们长时间的接触,发现问题出在对教科书不熟悉。具体表现在:①课本上没有圈点勾画。②没有笔记。③对概念公式、定理、化学方程式、原理不记得,一做作业就翻书,不做作业就没事。④课后不温习,对许多内容一知半解,模模糊糊。学生本人很对时候也想学好,要买很多的学习资料,但是他们并不知道,他们欠缺的并不是资料,并不是题作的少,而是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没有积累,知识的积淀没有达到一定程度,要去完成作业,解决问题,当然是不可能的。更让人觉得不可思义的是,当老师腾出时间,让他们读书,因为没有圈点勾画,没有笔记,所以读书无目标、无重点、无效果。即使读,也仅仅是一两遍,没有读熟,更背不了。可以说是认了一遍文字,最后留在心里的依然是一片空白。所以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,读书的方法始终没有掌握。

二、核心概念的界定

根据我校上述学情,为了改变目标的学习现状,有必要强化学习过程中的读书环节,因此开展以“优化化学教材阅读的研究与实践”为题的课改实验很有必要,本实践的主要实验对象是实验中的普通教学班、学习基础差、而主观上又想学习的学生,对生源质量好的学校或班级开展该研究与实验没有实在意义。阅读的内容是针对高中理科学生学习的化学必修课,必修2,选修3,选修4,选修5(人教版),本实验的实施主要在新授课的预习环节进行。“优化”主要针对教师的手段优化和学生的读书效果优化,教师的手段主要包括读书方法的指导,读书提纲的编写。学生的读书效果是指: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的能力层次,识记、了解、理解、运用,在读书提纲中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,彻底改变认识上的错误,真正达到相关要求,使教材烂熟于心。

三、核心研究综述

在学术研究领域,关于阅读指导的研究成果是相当多的,可以说是随处可见。但是有将近90%的研究成果教局限于语文学科,另有10%仅限于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英语学科。关于化学教材的阅读指导迄今为止,无论是在各类论文、论著、报刊、杂志、网络等处都没有研究的先例,可以说是史无前例。那么文科教材的阅读研究现状如何呢?总体说来,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:1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2、如何提高阅读效率,3、阅读方法的指导,4、在阅读中培养思维有力,5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,学会待人接物,明理、诚信。上述几个方面,在目前的文科教学中经常也使用到,也产生了有目共睹的效果,化学在这方面还未起步,本研究可以说是正好弥补化学教学研究领域的空白。

四、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

(一)理论价值与意义

本研究从选题上来说,在学术界还没有先例,现有的论文、论著、经验交流等资料中多以研究文科读书的方法呈现,而对于理科(主要指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)教学中,指导学生读书的非军事化是没有的。但由于在苍溪实验中学,面临着生源差的实际情况,又受教学所迫,所以,必须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。也只有以此为突破口,才能使教学真正走上正轨。从理论上讲,本研究填补了理科阅读教学的空白,丰富了阅读的方法和经验,既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,也可改变学生的学习理论。让“读理科不需要读,不需要记”的观念真正成为历史。同时,也可以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具实效性,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具有实效性,让教与学真正回归教材,夯实了基础知识,为教和学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为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提供了平台。

(二)实践价值与意义

如果把关于阅读化学教材的研究,纳入教学中进入实践,一方面将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,使学生觉得学化学也需要读书,不仅是语文需要读。长期坚持下去,当取得一定效果时,学生自然会发现读书的好处,他们的学习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,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另一方面,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成果是否可行,也就是操作性有多强,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会得到检验。对研究成果中行之有效的部分给予保留,并继续实施;对不能操作的部分进行修改,直至可操作为止。其三,实施本研究成果的前提是教师必须编写有读书提纲;所以督促教师既要熟悉课标、考纲,又要钻研教材,还要了解学情,只有这样,编写的提纲才能使用,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,也就是读教材的有效性。其四,实践本研究成果,可以促进实施中学校本教材的编写,寻求真正适合本校学生实践的教学策略,为实验中学今后的发展开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路。

五、创新点

关于优化化学教材阅读的研究,本着创新求实的理念进行,具体的创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:

1、选题新颖。研究化学教材的阅读,在网络、报刊等都无先例。

2、切中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,可以说真正的找到了学习基础差的根源,为今后的教与学找到努力的方向,找到了新的着力点。

3、文科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很普遍,易于被师生接受。但理科教学中谈阅读方法就与文科没有区别又有联系,区别在于读理科教材相当于纯粹的“原材料”积累。

4、本研究,以促使教师编写也另样的读书提纲,适合本校学生使用。

六、研究的目标和内容

1、理论目标与内容

在研究过程中,首先研究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,以及学生的学习观念,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。俗话说:理念支配行动。只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,才会产生正确的行动,也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。所以在理论上,转变观念的手段很重要。要确保有效,参与实验的师生从心理上行动上没有抵触情绪,愿意配合。

2、实践目标与内容

在实践方面,①指导读书的方式试行,找到不可操作的步骤。②读书提纲的编写、试行。③在实验时,教师、学生操作效果的收集及分析。④将读书作为理科教学的一个环节,作为学习习惯进行培养。

七、研究思路与方法

关于“优化化学教材阅读的研究与实践”,从学生学习基础差入手,开展广泛的调查,弄清差的原因,把主观上想学,却又不知如何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,再把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析(与学生谈话,获得第一手资料)。然后给学生上学法指导课,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,讲阅读教材的重要性,使学生充分认识到,不仅是语文、英语要读、要记,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也不例外。第三步,编写实验方案,以及与此研究配套读书提纲。第四,将读书提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,并督促师生切实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,设置实验班与非实验班,并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(参与实验的学生与未参与实验的学生)的历次理科实验学科的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,为完善实验方案提供依据,也为实验的成功与失效提供依据。最后阶段,总结实验过程,形成成果,便于将此在我校各理科班进行推广。

八、研究阶段

1、调查阶段:2015年10月—2015年11月,以问卷形式或谈话形式;

2、分析小结:2015年12月上旬,将调查情况汇总,找出问题的根源;

3、动员:2015年10月中旬,在高中修业班级作广泛动员,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。

4、制定方案:2015年12月下旬。

5、实验阶段:2015年1月—2016年6月

6、结题:2016年7月。

九、预测的研究效益

通过研究,可以取得较多的效益。从教师层面来说:首先,该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,提高教师为学术水平。其次:切实转变教师的学生观、学习观和教学观。使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,能使教师更好的主宰课堂,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。第三,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,使之更合理,更适合学生。从学生层面来说,找到了以前学不好的真正原因,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,改变学习习惯,使读化学书也象读语文书一样,长期坚持下去。从中长期来说,参与实验的学生,学习成绩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,尤其是基础知识得到了夯实,使他们尝到了读教材的甜头,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,为持续学习,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。从学校层面来说,该研究的实施,在校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。改变教师的教学作风,校本教材,形成较深厚的科研氛围,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。同时,如果研究成果在全校大面积推广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逐年攀升,会赢得学生和家长的称赞,也会得到教育同行对学校的称赞,使学校的办学业绩一直处于不败之地。学校的科研也填补了空白,开辟了理科教学的新天地。最后,促进了校本教材的编写,使学校有了自己的“尚方宝剑”。从社会的角度来说,社会认可实验中学的教学,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及社会舆论。反之,学生毕业后创新大量的社会财富,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,学校会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。

十、预测成果

1、成型的课题方案;

2、结题报告及经验论文;

3、高中化学读书提纲的编写原则与应用程度。

十一、人员分工

主研人员:谭飞鸣,高级教师,任教高中化学。李天文,高级教师,任教高中化学。两人共同编订课题方案及结题总结。

参研人员:杨太勇、庞开金、徐仕伟,中学高级教师,负责材料的搜集、整理、实验。侯方玉、寇君华、潘德琴、杨恩泽,中学一级教师,参与实验,并总结经验,形成文字。


分享到: